姑妄言之谈西游(二)

之前读过南怀瑾的文章,他谈到《西游记》影射的是学佛修道的学问,九九八十一难,对应的是修行中经历的种种心魔。

我没有真修实证,是以只能观其大意做个猜测。

本文起因是刚刚看到一个视频,谈到西游结尾,因为没给钱便传了没字的经书,后来唐僧师徒质问如来,如来讲了钱财相关故事,那作者得出结论:如来搞西游取经的本意就是要钱、要市场、要香火。

我家里有些亲戚,包括本人父母,总在背后说人不是,有时候来人带孩子走亲看望,人走后便说这是带小孩来要钱了。然而根据我的观察,人家真的缺那一两百的红包吗?

心有恶鬼,则入目皆是地狱。

因为不想打乱读书的顺序,结尾的章节要以后才读到,便先提出结论:

  1. 没有文字的经书,是最直至本质的经书,是无上经书,禅宗不立文字、直指人心、见性成佛,正是如此。人人皆有佛性,只要空了自性以外的东西,见到的不就是佛了么?(这个结论是听说的,出自哪里忘记了。)只是没有文字针对的是上乘根器,普通人要有法可循,才能一步步成就正果,所以师徒几人还是要取有字的经书。
  2. 作者将取经时被索要的黄金还折算成现在的钱,几个亿,其实可笑,这可是神话故事,一个个上天入地,无所不能,漫天神佛当真是差那几个钱不成?

不知道是什么人在恶意抹黑佛教,我不知道当代的佛教徒到底如何行事,但是我知道绝大多数人和我一样不知道。道听途说,就跟着去抹黑他人,殊为可笑,就算眼见了,又是否真的为实呢?

况且佛教是个群体,一个群体里必然有好的、不好的地方,随随便便去辱骂一个群体,若是知道那个群体里有人默默无闻助人扬善,骂人者会不会羞愧呢?

过去我是个没有主见的人,喜欢看小说,不少小说都把佛教徒搞成虚伪贪婪地人,当时我深信不疑,以至于对佛经十分排斥,就连最初看佛经,也是想去挑挑毛病,最后挑出了自己不少毛病。

几乎大多数人都坐过车、跑过步,尤其坐车时,若在前排,就会发现车越快,前方能看清的视角就越窄,这是因为我们所见的影像全是大脑虚拟计算出来的,速度快了,两侧景观变化频率提高,大脑速度跟不上,就产生了那种线条化视觉效果,因为只虚拟出来一部分,后来干脆线条化偷懒了。

所以我们所见根本是不可靠的,杂技、魔术、心理学家都能够任意欺骗,试想,基于这种见闻觉知,怎么好断言什么呢?

吐槽完毕,还是谈谈西游记吧。

富贵功名,前缘分定,为人切莫欺心。正大光明,忠良善果弥深。些些狂妄天加谴,眼前不遇待时临。问东君因甚,如今祸害相侵。只为心高图罔,不分上下乱规箴。

第七回

这一回有几句描述美猴王的诗,很有意思:

好猴精!有诗为证。诗曰:

混元体正合先天,万劫千番只自然。

渺渺无为浑太乙,如如不动号初玄

炉中久炼非铅汞,物外长生是本仙。

变化无穷还变化,三皈五戒总休言。

又诗:

一点灵光彻太虚,那条拄杖亦如之。

或长或短随人用,横竖横排任卷舒。

又诗:

猿猴道体配人心,心即猿猴意思深。

大圣齐天非假论,官封弼马是知音。

马猿合作心和意,紧缚牢拴莫外寻。

万相归真从一理,如来同契住双林。

第七回

记得有个偈子:‘虚空生汝心中,如片云点太清里’。说的就是人的心量是无穷大的,整个宇宙放在心里,就好像一片云之于整个天空一样。

西游记作者生怕读者误会,一首接着一首的诗告诫读者:这猴子就是心猿,人心变化无穷,却如同猿猴一般捉摸不定,不仅叫自己借不上力,还招来许多烦恼麻烦,这心猿是该降伏的。

每个人生来,意识初生的刹那,都如同一点灵光彻太虚,或长或短随人用,因为因缘际遇、自身修持的不同,这点灵光变化成种种性格,用不好,便被心猿驱使,沉沦于烦恼苦海,用得好,这心猿为人保驾护航,成就心量圆满、如如不动的正果。

有人会想着心猿就是自己,自己怎么用自己?

心猿真的是自己吗?是也不是,构成一个人的肉身,有大脑、五脏、四肢乃至种种细菌,大脑很重要,但是能说大脑就是这个人的身体吗?类似的,构成一个人心理的,也有许多意识架构,唯识学分的很好,称为八识:眼耳鼻舌身五识、第六识(主能动,正是心猿)、第七识(主分别)、第八识(根本识,犹如颠扑不破的种子,历经轮回,每一生都受外界环境影响开个适合外界的假花,若不能获得自证的营养,便开不出真花,此生结束后会化成种子,带着今生前世的影响,重新开花)。

这八识里,很多欲望在前五识,第六识心猿则既能够天真烂漫,又能够坚韧不拔,他可以约束前五识,可以自证,让八识都开花结果。

然而一个沉浸在心猿中的人,如何摆脱那些飘摇不定的思绪,让心灵境界更进一步?

这就靠第七识了,一者受生生世世经历(业力)的影响,第七识自生起的时候,就是有偏向的,天生就会喜欢什么、不喜欢什么;二者随着后天接触到的信息,心猿会思索,第七识会分别,他两个一合手,典型的就是有人突然大彻大悟了一般:今生我要做成这件事!

止步,似乎跑题了,这话后面再提……姑妄言之,姑妄听之

另附:

圆陀陀,光灼灼,亘古常存人怎学?入火不能焚,入水何曾溺?光明一颗摩尼珠,剑戟刀枪伤不着。也能善,也能恶,眼前善恶凭他作。善时成佛与成仙,恶处披毛并带角。无穷变化闹天宫,雷将神兵不可捉。

这段讲的是孙悟空,也是人人都有的心。正所谓手握利剑,杀心立起,大闹天宫只是个比喻,甚至满天神佛都是比喻,比喻我们这个心,仙也是他,佛也是他,魔也是他,鬼也是他,变化无穷,就看怎么用。

话说这一回,如来佛祖一手五指山,那孙悟空怎么也跑不出去,甚至以为到了天之尽头,最终闹了个笑话,被压在山底。

这孙悟空连天宫都难以奈何,怎么只如来佛祖有那么大的本事?

如来,是每一位成佛者因证而得的尊称,佛都证到了自性根本,那根本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所以被称为‘如来’,好像来了,指的是佛求证、修持到的众生根本。佛是圆满解脱、彻底降伏心猿的,所以西游记作者安排如来佛祖五指山轻而易举压住心猿,比喻佛的境界。其他仙神菩萨对孙悟空有些麻爪,他们能敌却不能降伏,也比喻心猿未曾彻底降伏。至于后面的妖怪、法宝,就更有其他内涵了。

我观四大部洲,众生善恶,各方不一:东胜神洲者,敬天礼地,心爽气平;北俱芦洲者,虽好杀生,只因糊口,性拙情疏,无多作践;我西牛贺洲者,不贪不杀,养气潜灵,虽无上真,人人固寿;但那南赡部洲者,贪淫乐祸,多杀多争,正所谓口舌凶场,是非恶海。我今有三藏真经,可以劝人为善。

第八回

第八回开篇有个很妙的题词,又题诗描述了佛家道场的极乐景象,只是以我的文学功底,未能理解,便不提了。这一回的如来和众菩萨罗汉等等,描述的颇为现实,却不像个真道场的样子,只能说作者不拘一格,倒像是济公一句‘酒肉穿肠过,佛主心中坐,世人若学我,如同堕魔道’,招来后人对佛学的许多非议。

后人对西游记有许多争论,有人说它是抑佛扬道,有人说是抑道扬佛,我不知道作者是怎样想的,不过这后人争来辩去的,于己何益?除了满足一时虚荣,难道还可以摆脱痛苦、超出生死不成?

那些真修身养性的,哪有什么狗屁佛道之争,只是机缘来了,学佛的学佛,修道的修道,都是为了修持自身,证得真正的逍遥解脱,反倒是道听途说之辈,争个面红耳赤,你说可笑不可笑?

这一回言语之间如何现实,暂且不提,单看这西游的出发点,便是好的。

商定了取经一事,如来赐给观音菩萨一套法宝:金紧禁三箍。这金箍给孙悟空带上了,特点是见肉生根,紧箍给黑熊精带上,禁箍给红孩儿带上,这其中是何名堂?

孙悟空是个善恶兼备、变化多端的主,一个人心猿如果如孙悟空一样捉摸不定,想要降伏,就要想方设法用功深入内心才成,不然他施个变化的法子,就像普通人找个借口懈怠,就收束不住了。

黑熊精是能和孙悟空平分秋色的妖怪,但是比孙悟空有操守多了。

行者进了前门,但见那天井中,松篁交翠,桃李争妍,丛丛花发,簇簇兰香,却也是个洞天之处。又见那二门上有一联对子,写着:“静隐深山无俗虑,幽居仙洞乐天真。”

行者暗道:“这厮也是个脱垢离尘,知命的怪物。”

第十七回

上面是孙悟空对黑风山的感受,可见黑熊精是个一心修行的妖怪,只是不得法,六根未竟,这才偷了袈裟。后面孙悟空打死参加袈裟宴会的蛇妖、狼妖,让观音变成狼妖,混入宴会,有这样一段对话,堪称全书的点睛之笔之一:

行者看道(观音菩萨变成狼妖,根本难以分辨真假):“妙啊!妙啊!还是妖精菩萨,还是菩萨妖精。菩萨笑道:“悟空,菩萨、妖精,总是一念;若论本来,皆属无有。”

第十七回

这段非常有趣,真是气度非凡。一来契合佛法,佛者,非人,所证之圆满,有佛,也有魔,佛与魔说来都是一念,心能转物,即同如来;二来点明全书,悟空也好,漫天仙佛、遍地妖怪也罢,都是一念,都指人心,若论本来,皆属无有,菩提祖师为何给他起名‘悟空’?便是如此了,妙,实在是妙。

黑熊精的贪欲,其实算不上恶,而是出于无知、缺少修持,但是他求道之心要比孙悟空坚定多了,所以观音菩萨给他戴上紧箍,这样的人,紧缚心神,便不难修成正果。

额……偷个懒,后面再说。

姑妄言之谈西游(二)》有2条评论

  1. 唐僧取經要付錢,我的看法是,佛不欠你的,不是說你來取甚麼他就要給你甚麼。這世上有個理,不失者不得。有些人白拿了一些東西之後,因為他沒有付出,總感覺這東西來的太容易,就不懂珍惜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